2009—2013年大同中学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3-01-25 12:00:00   作者:   

 

2005年,大同中学通过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总结性评审,在此后的2006—2008三年规划实施期间,学校以“打造活力大同”为目标,围绕“坚持课程改革,实践现代教育”的发展主题,通过“两个构建”(构建学校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德育操作体系)彰显学校现代化发展特色,“一个聚焦”(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学校现代化发展理念,“三个建设”(学业评价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本管理制度建设)充实学校现代化发展内涵,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化,提升学校现代化发展平台,努力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艺术与科技教育等素质教育和谐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学校办学成绩突出,实验示范作用显著,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高水平、高品质的现代化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基本的框架,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各方面工作呈现初步的创新活力。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引下,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黄浦区“经典黄浦,精品教育”发展主线及“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创学生喜欢的课堂”思想为指导,在“弘学、向善、求同、存异”校训的影响下,在迎接大同百年校庆的氛围下,学校2009—2013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以“传承、构建、创新、发展”为工作思路,以“活力大同、和谐大同”为发展主题,以迎接百年校庆、推进四项工程(学子培育工程、名师培养工程、精品课程开发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发展国际化办学为具体的工作抓手,注重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和谐发展。
活力是百年老校传承创新的精神,活力是大同各项工作推进的基调,活力体现在博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体现在发展个性差异的课程体系中,最终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成果中。
和谐是百年老校持续发展的追求,和谐是大同各项工作推进的策略,和谐体现在学校办学思想的践行中,体现在共同愿景的追求中,体现在共同家园的营建中,最终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成果中。
活力是学校在上一轮三年规划中提出的,不断锐意改革、创新的精神就是活力的体现,也是大同中学,这所百年老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新一轮五年规划中,仍旧要强调这一精神,故活力仍是五年规划的主题词。而和谐,是大同精神的最高境界,反映在大同发展的共同愿景中,反映在办学、培养目标的最高追求上,更是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在2012年大同中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争取基本实现办体现教育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高品质的,有上海特征、黄浦特点、大同特色、与国际大都市精品教育相匹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校的目标。
一、迎百年校庆,铸大同精神
2012年是大同百年校庆年。通过举办迎接百年校庆的系列活动,总结大同历史发展脉络,提炼大同文化内涵,旨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大同历史、传承大同文化、弘扬大同精神,建立开拓大同未来的信心、愿景及目标,使百年大同呈现活力与和谐的魅力。
(一)感悟大同文化,提炼学校精神
在大同百年庆典到来之际,重温大同发展历史,总结百年大同的精神与文化,目的在于使广大师生认同大同文化,树立继续发展的愿景。这一目标的达成,依靠提炼校训、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培养目标,以及编写校歌等形式,旨在形成大同文化凝练的固定语句。
(二)回顾大同历史,开展系列活动
从2010年起,学校将在总结大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大型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在于使广大师生了解大同历史,深刻理解大同文化。具体活动包括:大同党章学习小组30年纪念活动,成立青年党校,大同创建值周班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纪念展示活动,大同课改成果展示活动,大同校报100期纪念活动,大同百年百人、百事征集活动,大同敦复科技学社成立活动,校庆年(2012年)相关重要庆典活动等。
(三)迎接百年校庆,筹备相关工作
百年校庆是大同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的重点工作,需要从2009年起统筹安排,有序实施,方能使百年校庆的准备更充分,活动更精彩。具体而言,相关筹备工作包括:
1、校园环境类:包括学校硬件环境的整修、翻新,包括操场的翻修、教学大楼的粉刷、空调换新等。相关校园文化设施的添置与整修,如“大同之光”雕塑的更新、其他雕塑的添置、校训碑、校史陈列室改造等。
2、文化宣传类:包括校庆宣传册、宣传片、纪念章、纪念品等的设计与制作,须从整体上设计包装,形成大同宣传品整体形象与基调。
3、活动组织类:包括与校庆有关的各项活动筹备。(详见附表)
二、推四大工程,显大同活力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改革,服务社会,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是大同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达成通过四项发展工程实现。四项工程分别是:大同学子培育工程、大同精品课程开发工程、大同名师培养工程和大同文化建设工程。这四项工程开展的指导思想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学子培育工程是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精品课程开发工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重要载体,名师培养工程和大同文化建设工程则是重要的保障机制,前者从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保障,后者从制度、文化层面提供保障。
(一)大同学子培育工程[1]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人格健康、才学出众、科学思维、国际视野”的大同学子培养目标指引下,通过完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提供学生发展差异、个性的课程体系、搭建学生活动的广阔舞台,使大同培养的学子具有正气、大气、锐气、灵气、才气的特征。
1、完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
(1)注重“六个整合”,即:德育与办学思想的整合,与学校管理的整合,与课程建设的整合,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整合。
(2)坚持“六个结合”,即: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情感陶冶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基础保障相结合,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3)建立分层推进的德育目标。
2、创设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完善、落实《大同中学“两纲教育”实施规划》,研究新形势、开拓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深入推进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大同文化、升华生命意识、培养责任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开发“大同精神、时代公民——大同学子新形象”项目。以“升华生命意识、培养责任情怀,做一个人格健康、才学出众的优秀大同学子”为目标,推进生命教育。
(2)开发“创建班级文化,营造温馨教室”项目。以“建设温馨教室,班班有特色;构建和谐人生,人人展风采”为目标开展活动,加强对学生“双基”尤其是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
(3)开发重大主题活动,包括:2009年“庆建国六十年,与祖国共奋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0年“和世博同行,与祖国共翔”活动;2011年“喜迎建党90年,坚定信念跟党走”活动;2012年“校庆100年”纪念活动。
3、推进德育课程整体建设
(1)完善现有学校德育特色课程,形成2-3本德育课程教材。重点开发性教育暨青春期心理课程、高中学生职业认知与规划课程
(2)建设德育拓展型课程链,重点在实践和探索。3年内,培育10门左右相关课程链。
4、加强社会实践社团建设
(1)依托社区和校外教育基地,积极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推进学生社会实践社区化、基地化、系统化建设,按“自主性、生活化、活动型、体验式”四原则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3年中培育2-3个(名)在市区有一定影响的志愿者服务队或优秀志愿者。
(2)完善学校社团建制,探索并构建教师指导机制,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着力扶植5—6个有创新特色、文化品位的社团,并且与校本课程、社区活动相结合,逐步形成学生课外活动系列。重点建设“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学习型社团,与党章学习小组挂钩形成“一条龙”机制。
5、搭建综合素质发展平台
(1)在积极发展群众体育的基础上,重点建设足球、跳高等学校传统体育优势项目,提供学生体育特长发展平台。
(2)推进“走近经典”活动走向深入,通过高雅艺术普及活动,提升学生高雅品位,重点发展交响乐团、民乐团等学校特色艺术团队。
(3)开展学生科技教育活动。[2]
6、规划期间形成相关成果
(1)制订《学生课外活动规范》、《学生社会实践规范》等手册,修订《学生学习规范》,修编《大同中学学生规范手册》。
(2)每三年出版一本《大同之星》,培育2——3名(个)在市、区有影响力的优秀学子或学生团体。
(二)大同精品课程开发工程
高中教育为学生成人、成长、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课程是达成目标的重要载体。提供有开放性、选择性、指导性的课程,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是学校课程发展的目标。
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以来,学校课改工作经历了以“着力建设三类课程体系”为主题的探索阶段,以“着力建设校本化课程体系”为主题的推进阶段,五年规划的实施阶段,则是进入以“实施课程统整,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主题的深化阶段。学校将以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课程统整实施的深化研究》的实践探索为引领,建设让学生充分发展、快乐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1、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时代的要求,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完善为学生人格和才力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时空的学校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要能体现高中三个年段课程目标的整体布局、分步实施,体现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等修习模式的灵活运用。学校课程要做到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
2、推进学域统整建设
以学习领域为核心,在对于学科核心价值准确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统整该领域基础、拓展、研究三类课型。具体工作包括:
(1)完善“大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针对大同学生特点,以学科核心知识、能力、价值为导向,整体布局各学科领域三类课程建设。
(2)推动信息技术、化学等学科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推广到各教研组,使大同拓展型课程体系更具整体性。
(3)打造拓展型课程“精品科目”群,在整体科目建设完全达标基础上,形成20门左右资源丰富、文本健全、具个性化的自主拓展科目群。建设拓展型课程网络资源,使学生的拓展型课程学习从课内有效延伸至课外。
(4)完善“大科技”、“大人文”课程资源的建设,形成具大同特色、旨在拓展学生视野的短期课程群。
3、推进学科统整建设
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注重综合性的发展趋势,课程间需要一定程度地打通,形成多学科整体素质的提升。具体工作包括:
(1)用3年时间建设不同层面的讲座系列,包括激发学生弘学之志的“院士讲坛”,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专家讲坛”,以及拓展学生视野,由本校教师主要参与的“大同讲坛”。积累相关课程资源,整理成册。
(2)推进“大同文化”、“知识论”、“STS”等一批特色跨学科科目群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发展。
(3)形成读书活动长效机制,通过长效活动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4)完善研究型课程操作体系。
4、推进学段统整建设
课程实施中必须建立一个达成“标准”的清晰而明确的“路线图”,使每一年段的课程标准执行都能成为总目标实现的有效环节。具体工作包括:
(1)推进“大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的实践研究,完善各学科分年段要求的执行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2)以基础型课程校本化资源、学案、实验资源等学科特色建设为依托,建设特色学科群。
5、推进学程统整建设
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测试、个别辅导“五环节”能与学生的预习、质疑、课堂参与、课后复习、作业与评价等环节实现统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发挥各个环节整体实施的高效能。这样才能做到最大的减负增效,使课堂真正为学生喜欢。具体工作包括:
(1)继续推进“活力课堂”建设,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思维,并形成大同独到的课堂教学特色。
(2)推进课堂教学“六个反思”的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后的这六个反思,检视自己的教学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否使学生都活动、思维起来,推动学校活力课堂的建设。
6、推进科技创新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校将加强与上海市交通大学的合作办学力度,启动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的探索。学校将从课程、活动、竞赛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一社、一室、一节、一周、一课程的工作目标。具体工作包括:
(1)成立一社——“上海市大同中学敦复科技创新学社”,培养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实践能力的人才。
(2)成立一室——“数码创意工作室”。
(3)完善一节——“大同中学科技节”,在固定项目的基础上推出有学科特色的主题活动。
(4)推广一周——“科普推广周”。
(5)开设一课程——“创新与实践”课程。在“创新与课题研究”课的基础上建设“创新与实践”课程。
7、深化综合评价研究
在已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长认定制度”、“五免制度”和“学分制”制度基础上,重点加强过程性评价探索,并开展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8、规划期间相关成果
(1)“学校课程统整实施的深化研究”总结性成果(专著与案例集)。
(2)拓展型课程资源群建设(20种左右),包括文本与网络资源建设。
(3)大科技、大人文、各层面讲座资源总结建设。
(4)大同“活力课堂”实践案例集。
(三)大同名师培养工程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和谐发展为方向,坚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主动学习的动机,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坚持“人才强校”,依托科研,加快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和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的人文师德修养,较高的学科专业素养,较高的育德育才能力,有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的“三高一特”教师队伍。
1、形成优良师德师风
以人文素养培训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教师爱岗敬业、严谨规范的良好教风。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年度考核和岗位聘任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政策导向,结合教师节表彰评选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和师德先进个人,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
2、提升整体队伍实力
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改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1)制定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结合校、区骨干教师评选工作,培养骨干教师梯队。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让一批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3)完善学校各层次教师培训、帮带机制,使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升,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
3、推进学研共同建设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学习中成长,在教科研中不断历练。
(1)鼓励教师参与不同层面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的进修、出国培训以及其他专业化发展途径。持续开展教师“阅读专业学术专著”计划,结合素质工程推进活动,每年推荐一套学术书刊。
(2)以特色教研组建设为载体,推动教研组整体研训力建设,鼓励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整体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及教研组实力。
(3)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与帮助。
(四)大同文化建设工程
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内容框架主要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在策略上以项目为先导,逐步推进学校文化的整体发展。
1、创设高雅的环境文化
以迎接校庆为契机,增设体现大同文化、精神的相关校园景观。
2、形成高尚的精神文化
在进一步学习上海市教委党委提出的“教师师德规范”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蕴涵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掘学校的文化实质和价值取向,通过研讨、征文、演讲等形式内化为全校教师的个性品质,使全体教职工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体现学校的文化倾向。
3、创设规范的制度文化
结合学校管理手册的学习与修订,建立健全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以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规范校园秩序,推进依法治校。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每位教职工的行为,要求教职工能有昂扬的精神参与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4、创设多彩的文化活动
通过“读书活动”,“文化沙龙”,“教师论坛”,“文体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同教师的“大气、正气、书卷气”,涵养“优秀的品德、一流的品格、高雅的品位”。
5、营造大同教师的责任意识
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责任意识的大讨论,营造“大同发展我发展,我与学校共发展”的意识,坚持不发展就不能生存,不发展就没有前途的信念,不断给自己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
6、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持之以恒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创建优秀文明教研组、年级组活动的基础上,保持、发展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十四连贯及两度荣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成绩。
7、辐射优秀的大同文化
做好对“大同初级中学”的各项支持工作;高标准发展“大同链”建设工作,巩固与“立达中学”协作关系,力争五年内强化精品“协作链(块)”。
三、促国际交流,展办学之路
继续做好与姐妹学校交流项目。大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五年内将在原来的国际交流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国际班、国际部。在为本国的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外语交际能力,为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流的国际化理念的世界公民而努力的同时,做好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语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工作。具体工作包括:
1、做好原有26所姐妹校之间的每年友好交流往来及上级指派的外事接待工作。每两三年组织一次中外学生主题论坛。
2、争取在近二、三年与美国、俄罗斯等二三个国家各物色一两所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
3、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翩丽艾森顿文法学校共建孔子课堂,合作开发汉语、中国文化课程。
4、成立国际班与国际部,包括招生、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建成学生公寓。
5、国际化办学相关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储备。包括:选派1-2名教师进修国际课程。争取2年后能有自己的老师开设这些课程。逐步完善海外留学生的招生、国际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参与老师建立研究课题:海外学生的日常管理或国际课程实施过程的研究课题等,争取3—5年后能有一部分老师对国际课程有所研究,为日后的国际部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校发展保障系统建设
支持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顺利实施、有效发展的保障系统包括物质、人力、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从物质层面看,包括学校的财力投入,包括学校“数字化校园”的深入建设,也包括学校各项设施的更新,在此不多赘述。人力层面在“大同名师培养工程”中有详细论述。精神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的凝练、发展,学校文化深入大同人心,在“大同文化建设工程”中有详细叙述。总而言之,四项工程围绕“学子培育工程”,学校办学目标及培养目标是内在发展的灵魂,其他工程及项目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和保障系统。


[1]培育学子的相关课程体系规划在“大同精品课程开发工程”中详述。
[2]有关科技教育活动的规划见“大同精品课程开发工程”相关内容。
 

上海市大同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南车站路353号

电话: 63160973 邮箱: zxdat@hpe.cn 邮编: 20001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11号
沪ICP备 15052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