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师生积极收看 “时代楷模”吴蓉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1-12-20 13:13:03   作者:大同中学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开展向“时代楷模”吴蓉瑾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1217日下午,大同中学师生通过网络直播,积极收看“时代楷模”吴蓉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吴蓉瑾的同事、学生和媒体人等,分享了吴蓉瑾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校长成长为“时代楷模” 背后的动人故事。

以下是部分师生的收看感言:

学习了“时代楷模”吴蓉瑾老师的先进事迹,让我最为感动的是“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的故事。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我现在所带的班中也有七位毕业于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同学。从他们口中我了解到吴老师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个有创意有想法在孩子们内心播下红色种子的好老师。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好多同学多次走进中共一大会址成为义务讲解员,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更是对党的历史耳熟能详!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会以吴蓉瑾同志为榜样,勇担光荣时代使命,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刘燕

通过学习吴校长的先进事迹,我觉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立足岗位,做到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对等的地位来进行交流,树立平等的教学思想。作为老师,要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你在课上所讲的讲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把每节课上好才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重。 ——冯尚欣

吴蓉瑾校长的事迹,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爱”。学生要成为一个有爱有情趣有责任担当的人,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爱的感化。爱是互相的,教师对学生有爱,学生一定能感受到,也会反刍出爱的表现。要做到有爱的教师,就是心里必须一直装着学生,不计较个人。吴蓉瑾校长的伟大在于能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关爱每一位学生,伟大在生活工作的点滴中。这些点滴若我们也能尽力做到,亦是做到了自己的伟大。

——陈珏

工作后的我常常会想,怎么样才算是一位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爱的?既能让学生亲近,愿意分享自己的事情,又不失分寸,能让学生尊重?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答案,刚好看到吴蓉瑾校长的光荣事迹。她说,我们常说要爱孩子,可是爱孩子是会体现在老师的眼神里,动作中,话语里,日常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里的。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慈爱与呵护,包容与鼓励。我愿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去学习如何“爱”学生。——宋词

通过了解吴校长的故事,我深有感触。十余年来,她坚定不移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在学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坚定了他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在教育方面,她兢兢业业,潜心育人,时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爱与尊重灌溉在孩子们的心尖。“教有真情,育无止境”便是吴校长提出的教育理念。她不仅解决孩子们的情绪困扰,而且还引导着他们“爱人爱己,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追随着“时代楷模”吴蓉瑾的脚步,让我们脚踏实地,做一个勤奋努力的人,坚定信念,让温暖之爱遍布生活!

——高一(1)班 王晟洁

吴蓉瑾老师在报告会上说,荣誉不只属于她,更属于千千万万耕耘奋战在基础教育战线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们。我感受到,她心中常怀爱与善意。从教近30年的吴蓉瑾老师扎根基础教育、潜心教书育人,不断创新德育方式方法,真情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心怀理想与真情,帮助别人,贡献自我。 ——高二(4)班王静仪

这位学生眼中的“云朵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育岗位上,以情感教育和红色教育,唤醒每一个小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与爱国情。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像她一样优秀的老师。他们总是有时间静下心来倾听我的烦恼,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清楚那些大道理,总是用全部的真情投身于教育事业……正是在他们的正向影响下,我逐渐树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一个小小的梦想悄悄扎根在我心中——成为一名用真理与真情育人的老师,就像吴蓉瑾老师一样。 ——高一(2)班 姜雨萌

在报告会上所播放的先进事迹短片中,六位报告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讲述了吴蓉瑾老师数年来的感人事迹以及她不忘初心、坚持扎根于基础教育的崇高精神。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吴蓉瑾同志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的社团,多年以来带出千余名能说会道的小学生们,在讲党史的集体中增加了这样一群孩子,不仅使得孩子们从小便熟记共产党伟大的历史,还帮助了党史进一步的宣传。报告会让我也颇受打动,我暗下决心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在红色道路上不断前行。 ——高三(8)班龚谦益

组稿:校务办公室

摄影:蔡蓓蓓 陈秋含

上海市大同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上海市南车站路353号

电话: 63160973 邮箱: zxdat@hpe.cn 邮编: 20001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11号
沪ICP备 15052465号